1. 亚洲产俞拍
中新社吉林7月22日电 题:吉林滑雪场换“夏装” 掀山地运动热潮
中新社记者 蒋文月 郭佳
“这里空气清新,非常适合锻炼。冬天滑雪,夏天玩泵道、坐缆车、赏花海。”来自上海的游客李芸正陪女儿练习泵道滑板,这是她们一家第三年来吉林松花湖滑雪场避暑。
七月盛夏,松花湖滑雪场换上了夏季限定“皮肤”。搭缆车上山的不是滑雪板,而是山地自行车;雪道行走借助的不是雪杖,而是登山杖;雪谷里扎起一顶顶帐篷,“山友”在草坪上谈笑歇凉。在吉林,年轻户外爱好者青睐在雪场度夏,掀起山地运动热潮。
松花湖滑雪场坐落于吉林市郊大青山北麓、松花湖畔,是以粉雪闻名的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,滑雪季旅游人次超百万。松花湖度假区总经理赵兰菊介绍,雪场自2017年起启动夏季运营,夏季接待人数从5万攀升至2024年的30万。今年,这个数字有望突破40万。
中新社记者在缆车上注意到,车厢内的雪道图被山野地形图替代,清晰标示出“越野跑”“林间道”“登山步道”“公路跑”“速降道”等8种山地运动路线。“文旅+体育”已成为松花湖滑雪场开展四季运营的重要引擎。
“在滑雪小镇起跑,沿着花海间的小雪道上山,转个弯就钻进森林。吉林山体是黑土,踩起来很松软。”来自沈阳的大三学生宋禹瑶去年起爱上了越野跑,趁着暑假到松花湖滑雪场体验了20km路线。“山顶的高级雪道长而陡峭,一眼望不到头,我们把那里叫做‘绝望坡’,又‘虐’又爽。”
8月23日至24日,作为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越野跑赛事,第三届凯乐石东北100松花湖跑山赛即将开跑,报名人数已突破五千人。某户外运动团体创始人原慧影已连续三年报名参赛,她经常组织“跑友”从长春自驾到松花湖进行越野训练。“团里大都是‘00后’的年轻人,和他们结伴出行,我感觉自己更有生命力了。”
穿越雪场山林的,除了跑者,还有骑手。吉林人徐占力是一名山地自行车速降女骑手,从事滑雪行业的她,2022年起逐渐接触与滑雪体验相似的泵道、碗池和山地自行车运动。这个夏季,她几乎每天都在松花湖滑雪场训练。
“滑雪场有天然的高落差和长坡道,还有能把自行车运上山的缆车和成熟的商业配套,泵道、初级道和各式技巧、腾跃路段适合不同层级爱好者训练。”徐占力说,近年来,赛道上有越来越多青少年的身影。
今年6月初,徐占力参加了UCI泵道世锦赛中国区预选赛沈阳站的山地车项目,作为精英女子组前四名获得赴瑞士参赛资格。据了解,在2032年布里斯班奥运会上,山地自行车速降(Downhill)将成为正式比赛项目。
“在夏季布局山地运动,是国际一流雪场的成熟运营模式。”投身山地自行车速降项目超十年的”00后“教练朴泽人说,他在松花湖滑雪场看到了中国山地运动四季化、爱好者年轻化的趋势。“在过去,这类专业级山地自行车公园要去南方或国外才能体验,而现在,家门口就有和世界接轨的夏季雪场。”(完)
shijianyinfadaoneiduitaiwangaotiedefansi。tanzhufanzhaziliaofaxian,taiwangaotieyu1999niandonggong、2007nianshiyunying,xiangbi2008niandalushoutiaojuyouwanquanzizhuzhishichanquandejingjinchengjigaotiekaitong,qibubusuanwan。danhoulaishijinian,dalugaotiefazhanyiriqianli。事(shi)件(jian)引(yin)发(fa)岛(dao)内(nei)对(dui)台(tai)湾(wan)高(gao)铁(tie)的(de)反(fan)思(si)。(。)谭(tan)主(zhu)翻(fan)查(zha)资(zi)料(liao)发(fa)现(xian),(,)台(tai)湾(wan)高(gao)铁(tie)于(yu)1(1)9(9)9(9)9(9)年(nian)动(dong)工(gong)、(、)2(2)007(7)年(nian)试(shi)运(yun)营(ying),(,)相(xiang)比(bi)2(2)008(8)年(nian)大(da)陆(lu)首(shou)条(tiao)具(ju)有(you)完(wan)全(quan)自(zi)主(zhu)知(zhi)识(shi)产(chan)权(quan)的(de)京(jing)津(jin)城(cheng)际(ji)高(gao)铁(tie)开(kai)通(tong),(,)起(qi)步(bu)不(bu)算(suan)晚(wan)。(。)但(dan)后(hou)来(lai)十(shi)几(ji)年(nian),(,)大(da)陆(lu)高(gao)铁(tie)发(fa)展(zhan)一(yi)日(ri)千(qian)里(li)。(。)
视力一直在下降,但是手机和电脑又不能不用,该怎样减缓视力下降呢?
中国元首昨天在通话中再次强调,这实际上也是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,他在国内外不同场合反复重申的一贯立场: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,中方始终站在和平一边,核心立场就是劝和促谈。对话谈判是唯一可行的出路。世界有目共睹的是,中国元首本人早就躬身入局,运筹帷幄,就危机相继提出了“四个应该”、“四个共同”和“三点思考”。鉴于昨天中国元首最新强调的“三个不会”,在全球舆论场上引发如此强烈的关注与回响,我个人认为,它和前面提到的“四个应该”、“四个共同”和“三点思考”也应一体并置,还包括在俄乌冲突一周年之际中方发布的十二点立场文件,共同构成推动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方案,是一整套大国立场与决策逻辑。俄乌危机延宕一年多,之所以至今没有平息迹象,不但直接冲突方死伤惨重,代价高昂,外溢影响与冲击也在持续扩散,尤其在能源与粮食市场,整个世界都在为此埋单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,就是来自外部世界的助推,隔岸观火置身事外的国家有之,拱火浇油加剧冲突的国家有之,趁机牟利大发战争财的国家更有之,美国不是有人公开鼓吹“不惜打到最后一个乌克兰人”吗?